图片 航天“少帅”畅谈我国载人航天工程_贝博app体育官网_贝博体彩APP-线上下载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2017年

航天“少帅”畅谈我国载人航天工程

2013-11-12 08:16 点击次数 :


访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张庆伟

张庆伟,男,汉族,硕士,1961年11月7日生,中共中央委员、全国青联常委、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党组书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研究员。1999年被评选为“全国十大杰出青年”,被推选为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作为有突出贡献的青年专家,曾先后荣获中国科技协会第三届青年进步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航空航天部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各1项,1992年获政府特殊津贴。

在举国上下欢庆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之际,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张庆伟,就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成就及未来展望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张庆伟兴致勃勃地谈道:载人航天工程是高度复杂的、庞大的系统工程,是航天技术中最具挑战性的领域,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整体科技水平。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经过10多年来的建设和发展,在载人航天工程中飞船系统和运载火箭系统的研制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张庆伟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所取得的成就概括为四个方面:突破了一批国际宇航界公认的技术难题,培养造就了一批年轻的航天科技骨干队伍,建造了一大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空间试验室,建立了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和规范。

突破了一批国际宇航界公认的技术难题

在谈到我国航天技术攻关成就时,张庆伟指出:载人航天是航天技术中难度最大的工程之一,它需要解决飞船研制技术、高可靠性的运载火箭技术、轨道控制技术、回收技术等国际宇航界公认的技术难题。经过多年的自主攻关,我国已掌握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形成了这一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神舟”号飞船是我国自主研制的一种卫星式载人飞船,设计方案体现了中国特色和总体方案的优化及进步,使中国的载人飞船技术达到或优于国际第三代载人飞船的水平。“神舟”飞船采用了“三舱一段”,两对太阳电池翼构型和升力控制返回,圆顶降落伞回收方案,由13个分系统组成。

为了实现载人飞行,在飞船上采用了多项新技术,其中13项关键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国自行设计的飞船与国际上先进的飞船相比,有三大优势:第一,起点高,一步到位。我国的飞船设计一步即能容纳3个人,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使用3个人的飞船。第二,适用性强,可一船多用。三舱方案中,轨道舱兼具生活舱和留轨试验舱的功能,飞船返回后,轨道舱可留在轨道上数月,继续进行空间科学探测和技术试验,轨道舱的多适应性为今后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建设实施第二步———飞船和空间飞行器交会对接的突破奠定了基础。第三,实用性强,我国飞船可实现人货合运。

“长征”二号F火箭是我国第一种载人运载火箭,也是我国目前可靠性和安全性最高的火箭。为了达到高安全、高可靠性的要求,航天科技人员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点,首次在国内火箭上采用了55项新技术,其中10项关键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增加了故障检测处理和逃逸系统,控制系统在原有控制平台的基础上,增加了捷联的冗余控制系统。

飞船和运载火箭采取垂直总装、垂直测试、垂直整体运输的“三垂”模式和 “远距离测试发射”技术。这些技术在我国航天领域里都是首次使用,体现了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对保证载人飞行的高可靠、高安全性和缩短发射时间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培养造就了一批年轻的航天科技骨干队伍

谈到我国年轻的航天科技骨干队伍时,这位只有42岁的航天科技“少帅”张庆伟显得十分自豪,他说:党中央在决定航天工程立项时,就明确提出,要通过载人飞船工程的研制造就新一代航天科技人才。当我们把目光投向一次次成功发射“神舟”飞船的科研人员时,一股青春豪气就会勃然而生,他们正是成千上万为“神舟”飞船成功发射而奋斗的青年科技精英的缩影。

11年的实践证明,通过工程的研制建设,特别是通过加强对青年科技人员的培养和使用,我国已经建立起了一支以中青年科技人员为主的科研、生产、试验和管理队伍。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目前从事载人航天工程研制的科技人员约有1万人,其中三分之二是年轻人,许多年轻同志已走上了关键领导岗位。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五号,这支技术人才队伍已逐渐进入最佳状态。4年间,“神舟”队伍中3名骨干荣获“全国十大杰出青年”,15名优秀骨干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这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队伍已日趋成熟,这对保证我国载人航天后续计划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必将成为我国进军世界航天高尖端领域的人才基石。

建造了一大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空间试验室

就我国载人航天空间试验室,张庆伟介绍说: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载人航天工程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项目建设,按照确保工程研制需要的总体要求,从1993年开始启动,到目前为止,建成了一大批科研、生产、试验配套设施。基建技改工作按时完成,有力地支持和保证了科研生产计划的实施,工程建设与科研生产并行,这是以前所有的航天型号工程没有能够实现的。

载人航天工程技改的实施,构成了航天科技集团向前迈进新的“加速器”,集团内承担载人航天工程任务的单位,基础设施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和改善,众多大型试验设备更新换代,无数现代化的试验厂房拔地而起,使集团的软硬件设施得到跨越式提升。特别是从零部件加工、分系统研制到整船总装、测试和大型试验集于一体的北京空间研制试验中心的建成,达到了世界一流飞行器研制水平,改变了过去分散的科研建设布局。以KM6飞行器真空试验设备、高空模拟试车台为代表的一大批建设项目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填补了国内同领域的空白。这些基建项目的使用,为载人航天工程和航天科技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建立了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和规范

建立了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和规范,是张庆伟谈到的第四大成就。他指出:我国航天事业47年的实践中,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和标准。但载人航天工程是全新的、开创性的工程,要求更高的质量、更高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所以,原有的标准和规范已不能完全覆盖这些要求。在载人航天工程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随着载人航天工程的进展及时总结和加以提炼,建立和形成了一整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载人航天标准和规范,是载人航天工程研制的重要成果,也是对航天事业发展的重要贡献。

我国载人航天发展的前景展望

张庆伟还为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勾画了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他介绍道:早在 1992年中共中央批准载人航天工程时,就高瞻远瞩地明确了我国载人航天的发展蓝图,提出了我国发展载人航天分三步走的战略规划。2000年11月,我国政府发表《中国的航天》白皮书,介绍了我国航天事业近期和远期的发展目标,其中有关载人航天工程的目标包括:近期(今后10年或稍后一个时期)发展目标:实现载人航天飞行,建立初步配套的载人航天工程研制试验体系;发展空间科学、开展深空探测。远期(今后20年或稍后一个时期)发展目标:建立中国的载人航天体系。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第一步,在完成载人飞行后,将进入载人航天第二步,即空间实验室工程,通过突破飞船在轨交会对接技术和航天员太空行走技术,从而完全掌握载人航天的基本技术;通过研制发射载人飞船和空间试验室,扩充现有的工程大系统,进一步了解和掌握航天员在空间居住、研究、试验等相关的技术,扩大空间应用的规模,同时探索和研究天基服务新途径;通过研制更经济可靠的运输工具,研制和发射空间站,建立我国的近地轨道天基服务基础设施,将各种轨道的应用卫星与空间站进行集成,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效益,为向深空探测奠定技术基础并提供运行平台。

采访结束时,张庆伟充满激情地说;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悄然兴起,载人航天活动方兴未艾。新一代航天人将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承担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全面开展以研制空间实验室及其新型运载火箭,突破出舱活动和交会对接技术为重点的载人航天第二步任务,促进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再立新功。

张庆伟谈我国载人火箭可靠性与安全性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张庆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畅谈了我国载人运载火箭的可靠性、安全性与成功率。

张庆伟指出,在载人火箭技术方面,“长征”二号F火箭5次将“神舟”飞船准确送入浩瀚太空。“长征”二号F火箭的可靠性提高到0.97,使航天员的安全性达到0.997,成功率为100%,“长征”二号F火箭的可靠性、安全性和成功率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载人火箭的各类产品,从设计、质量、功能到飞行结果都达到预想目标,中国的“长征”二号F火箭总体性能优良,表明中国航天运载工具已进入成熟期。此次发射是“长征”火箭的第71次飞行,也是自1996年10月以来“ 长征”火箭连续29次飞行成功。

“长征”二号F火箭是中国航天史上第一次用于载人航天全新的运载火箭,也是目前中国所有运载火箭中起飞质量最大、长度最长、系统最复杂的火箭。火箭全长58.3米,顶部带有逃逸塔,起飞质量为479.8吨,运载能力为7.8吨,可以把飞船送入200公里至450公里的近地轨道。

“长征”二号F火箭首次在国内火箭上采用了55项新技术,其中的火箭故障检测系统和逃逸系统等主要关键技术,属于世界性难题。数百种火箭故障模式及逃逸判据,实现了运载火箭在待发段和上升段发生故障时的自动检测、自动诊断故障,并能发出故障信息给逃逸系统,实施航天员自动逃逸和地面指令逃逸。

为增加火箭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长征”二号F火箭的重要系统和关键部位首次采取冗余技术,给火箭上了“双保险”。万一主系统出现故障,可以迅速切换到备份系统上,保证火箭正常工作。

“长征”二号F火箭在国内航天史上实现了“三垂”:飞船和火箭在技术区实现了垂直总装测试;实现了运载火箭高度垂直竖立情况下,在自发电源的驱动下沿着铁轨自行行走的垂直运输;实现了远距离发射,这些技术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张庆伟谈“神舟”飞船的技术进步点

在举国上下欢庆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之际,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张庆伟就我国“神舟”飞船的技术进步点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张庆伟副总指挥指出,从1999年到2003年,我国先后成功地发射了4艘“神舟 ”系列无人飞船和一艘载人飞船,突破了载人飞船再入升力控制、应急救生、软着陆、GNC故障诊断、舱段间分离、防热等13项关键技术。作为我国高技术领域的跨世纪工程,“神舟”飞船总体性能优越,达到了20世纪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

我国“神舟”飞船起点高,智能化程度比较高。“神舟”飞船“三舱一段” 的结构与总体方式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起步较晚,但并不是从“加加林”时代的飞船起步:先搞无人飞船,再搞单人飞船,最后才是多人飞船,而是一步迈过美俄(苏联)40年的发展历程,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神舟” 飞船第一步就可载3个人;第一次载人飞行,俄(苏联)加加林只绕地球飞行一圈,谢泼德只进行了亚轨道飞行,而中国航天员却在近地轨道飞行了一天。国外载人飞船是从搭载小动物开始试验航天员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的,我国则采用了先进的现代装置——模拟假人,模拟“航天员”所消耗的氧气与二氧化碳,通过先进的地面医监台测试“航天员”的生理变化。

“神舟”飞船适用性强,可一船多用,飞船轨道舱既能进行留轨对地观测,又能作为未来空间交会对接的一个飞行器。国外发射飞船一次是连续发射两艘,而我国的方案中是先发射一艘,其留轨舱与下一个飞船进行交会对接。即为实现交会对接,国外的发射是2N次,而我国的飞船发射是N+1次,只要发射次数N>1,以 N等于5为例,国外需发射10艘飞船,而我国只要发射6艘飞船。如此以来,我国发射的飞船总数量就少于国外,既节省了巨额的发射费用,又可利用空间留轨开展科学试验。中国走出了一条低成本、高效益的载人航天发展道路。

张庆伟在计算机上调出了1个图表,向记者形象直观地介绍了“神舟”试验飞船与美国的第一艘试验飞船“水星”号和苏联第一艘试验飞船“东方”号相比,在技术上的明显进步点。他介绍说:我国“神舟”飞船的起飞质量和座舱最大直径,都远远大于美国“水星”号和苏联“东方”号。“神舟”飞船的构形比“水星”号和“东方”号的两舱构形具有更多的功能,在舱段间的电、气、液路连接与分离技术等技术方面也更复杂。在电源方面,“神舟”飞船采用了太阳电池阵为主的电源方案,这比“水星”号、“东方”号的电源系统技术上有了很大的进步。尤其是“神舟”飞船采用了升力式返回再入,由GNC分系统进行再入过程中的升力控制,这是比弹道式再入更为先进的返回方式,可以大大提高飞船返回着陆点的精度和降低再入过载峰值,减轻航天员返回地面时承受过载的痛苦。

张庆伟又调出另1个图表,将“神舟”试验飞船与20世纪90年代国外先进的载人飞船——“联盟”TM飞船进行了比较。他介绍道:“神舟”飞船与20世纪90 年代国外的先进载人飞船相比,从再入方式、着陆精度和再入过载峰值等指标上大致与“联盟”TM飞船相当,并为航天员的工作和生活创造了更为舒适的环境。

最后,张庆伟副总指挥自豪地说:“神舟”是中国天地往返运输的优良工具,堪称摆渡“天河”的真正“神舟”。(左赛春、张锋)

解放军报 2003年10月22日

深圳新闻网
(责任编辑:好日子)
文章人气:
首页 | 新闻 | 财经 | 军事 | 百科 | 科技 | 数码 | 汽车 | 游戏 | 娱乐 | 体育 | 文化 | 教育 | 房产 | 旅游 | 健康 | 女性 | 明星 | 美女